會考中文科以「檸檬茶」為作文題目,只得三個字的題目,沒有引導性,考生大可天馬行空,堪稱「天題」。
讀化學的,可以分析其化學成份,講解為何檸檬茶的檸檬一定要連皮也放進去才有此味道,用化學的角度,解釋在茶中加入檸檬汁與放入檸檬片的異同。
如考生的父親剛好在茶餐廳的水吧工作,更可能有第一手資料,知道檸檬茶的製造過程,不只是茶包、水及檸檬的混合體。有經驗的水吧師傅,會自行調配「茶膽」,水和茶的比例,要由水吧師傅的肉眼判斷。考生以一杯檸檬茶,講述兩父子的關係,說不定文章會令人感動。
不愛讀書而愛看電視的,想到當年藝人張栢芝,如何由一個檸檬茶廣告的模特兒開始,繼而拍戲唱歌;成為影后之後,在事業最高峰之際,選擇了組織家庭,生兒育女,或會因此而淡出銀壇。
作文之際,考生發現張栢芝的一生,其實和檸檬很有緣,因為最終她嫁的那個男人,名字竟然巧合地和「檸檬」的發音相近。張栢芝以「檸檬茶」出道,最後以「檸檬」作其人生的一個小總結,學生不得不慨歎人生際遇的巧合,原來「檸檬」是張栢芝所追求的那杯「茶」。
考生要擔心的,可能不是有沒有創意,反而是改卷員是否有足夠的相關學問去理解考生所寫的內容,例如寫「聚苯乙烯(即發泡膠)是由多個苯乙烯化學物組成的,受熱熔化後會釋出苯乙烯單體,所以不宜用來載熱檸檬茶……」如果考生一時忘記了「苯乙烯」的名字,姑且用「苯兒烯」代之,又如何?改卷員懂得分辨嗎?遇上懂的改卷員就被扣分(或起碼扣印象分)、不懂的就過骨嗎?
一條創意無限的題目,結果卻未必和其創意成正比,在會考放榜日,「檸檬茶」試題或再度引起爭議。
引致「檸檬茶」試題受爭議的原因,歸根究柢,是香港的考試制度沒有競爭,遭到考評局壟斷。除非家長有錢得送子女出國留學,否則也會無可避免地面對會考制度。
政府人為地壟斷了考試制度,得出來的結果,便是學生無法選擇一個真正能反映自己實力的考核機制。試題出「檸檬茶」也好,出「廿四味」也好,在可以選擇考試機制的情況下,考生自然會選擇一個較能反映自己實力的考試。
在有競爭的考試制度下,「非典型」試題可以是賣點,發還試卷副本也可以是賣點,但更重要的是學生有選擇,在競爭之下,考試機構為了提高自己考試的認受性,便會有更大的原動力去改善。大學也有更多途徑去甄別人才,令到不適應香港會考制度的同學,也可藉其他考試考入大學。
考試考些甚麼,很大程度取決於課程及教學方法,政府壟斷了課程及教育方法,令絕大部份學生無可選擇地要考同一個會考。不適合此一制度的學生,除非家境富裕得可讀國際學校或出國留學,否則只能在此會考制度下成為犧牲品。
日後再有甚麼教育改革,開放考試制度會是當中重要的一環。
高明輝
張柏芝 陽光檸檬茶廣告
全民潮寫檸檬茶(initiated by尹思哲兄):
腦花花(內有過百篇A級範文)